深化農村扶貧開發
  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農村全面小康
  今年,是我市第三輪首批100個相對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第二年。兩年來,我市結合實際,著眼於解決“扶哪些、怎麼扶、誰來扶”的問題,瞄準全市相對貧困的村、相對困難的群體問題,把扶貧目標、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幫扶措施、任務考核都細化到村到戶,實現了扶貧開發方式從普惠到精準發力的轉變,緊緊圍繞成都2017年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目標,有效實施了成都特色的精準式扶貧。
  據統計,兩年我市共安排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9383.67萬元,整合相關涉農資金、社會幫扶資金近5億元,有力促進了相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我市已全面消除國家、四川省級貧困對象。2013年我市相對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19元,同比增長18.1%,高於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5.2個百分點。
  產業“造血”
  兩年送雞苗87萬隻
  農村扶貧,最終極的目標是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農村要發展,產業是支撐。
  在扎實推進“10個糧經產業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範基地”等“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成都支持相對貧困村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初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項目,完善利益連接機制,形成了一批效益高、帶動性強的優勢特色產業,諸如蒲江縣白雲鄉橋樓村村民種植獼猴桃;金堂縣三溪鎮長林村通過水稻專業合作社發展水稻高產示範片100畝,依托紅提產業發展特色農家樂和鄉村旅游等,均有效增強了當地“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全市100個相對貧困村均培育和建立了各自的優勢特色產業。
  發揮項目的載體作用,圍繞種植業、畜牧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推動當地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帶動農民有效增收。並通過培育壯大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創新和完善了相對貧困村經營模式。
  作為產業幫扶的重點扶持內容,我市連續兩年開展“送雞苗、扶產業、助增收”活動,共計贈送雞苗87萬餘只,促進受贈對象每年戶均增收千元以上。
  通道路修水利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產業扶貧,基礎先行。兩年來,我市開展以相對貧困村道路交通、飲水安全、商業物流和信息化工程建設為重點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道路交通方面,已有86個村的集中居住區及產業發展園區有水泥路(油路)與縣域幹線連結,58個村的集中居住區開通班車;農田水利方面,全市100個相對貧困村完成整治溝渠86.3公里,整治山坪塘84座,新建蓄水池484口,鋪設水管網89.4公里;關於飲水安全,已有66個村基本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剩餘34個村的飲水安全問題可在今年之內全部解決。同時,加快推進了相對貧困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有82個村通寬帶(光纖),有效提高了農業資源信息覆蓋率。
  在實現道路硬化升級、水利設施完善、飲水安全等設施基礎上,開展以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效益。
  軟硬件同步升級
  村民家門口也能看病
  通過一系列幫扶措施,相對貧困村除了硬件條件發生了改變,軟環境的提升也在同步更新。目前,已有92個村建有衛生室,並且村衛生室藥物由當地衛生院免費提供,讓村民家門口也能看病拿藥;有44個村提升了文化活動室軟硬件建設水平,實現每村配備了一名專業宣傳文化輔導員,培育打造了一支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隊伍,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全市100個相對貧困村已實現金融服務體系滿覆蓋(電話POS機),農民可享受小額取現、網絡轉賬等服務,消除了金融支付結算服務空白村。
  在穩步實施義務教育的同時,我市還在100個相對貧困村,大力發展學前和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推進了遠程繼續教育、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併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實現了同一區(市)縣城鄉“三無”人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供養標準和城鄉低保標準統一。
  成都日報記者 粟新林  (原標題:精準式幫扶 成都邁入小康式扶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etnm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